關鍵摘要:
- 一份新的報告表示,比特幣每年消耗91,510吉瓦時(GWh)的能源,超過厄瓜多爾、保加利亞、芬蘭和斯里蘭卡的總和。
- 加密貨幣專家駁斥了《Utilities Now》的研究,認為其存在缺陷,缺乏背景,且沒有深入的分析。
- 專家表示,比特幣“現在是全球最具可持續能源驅動的行業”,58%的比特幣挖礦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
報告質疑比特幣的能源使用是否超過80個國家
《Utilities Now》平台的一份新報告稱,比特幣每年使用的能源已超過80個國家的總和。然而,Cryptonews的分析師認為該報告存在缺陷。
《Utilities Now》的報告缺乏背景資料,忽略了關鍵因素,並且“過於偏頗”地針對比特幣,忽略了像傳統金融(TradFi)這類能源密集型行業。他們指出。
《Utilities Now》是一個幫助人們尋找實惠電價的平台。近期,該平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
- 比特幣每年消耗91,510吉瓦時(GWh)的能源,超過了厄瓜多爾(90,000 GWh)、保加利亞(87,000 GWh)和斯里蘭卡(86,000 GWh)的總和。
- 比特幣每日消耗250 GWh的能源,足以為840萬美國家庭提供24小時的電力,或支持巴巴多斯91.5天。
- 比特幣每日的能源需求相當於乍得全年總電力消耗的305天,或是索馬里229天的需求。
“比特幣增長的能源需求既是‘技術故事’也是‘全球警示’,”一位發言人表示。“隨著經濟和環境後果的不斷加劇,全球能源優先事項正在重新調整。”
該報告使用了劍橋大學的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並將比特幣的能源消耗與150個國家的日常和年度能源使用進行比較。作者計算了比特幣日常的電力消耗可以為每個國家提供多少天的電力。
儘管劍橋大學的數據因為使用過時的資料集,且忽略了比特幣能源結構中的可再生能源而受到質疑,但批評者仍然利用這些數據來攻擊這一加密貨幣。
分析師表示報告高估了比特幣的能源使用
兩位受訪專家批評了這份報告,認為雖然《Utilities Now》提出了一個關於消耗的關鍵問題,但它錯誤地表述了這一問題,並從偏頗的角度引起了更多的警報。
美國比特幣挖礦公司Blockware Solutions的首席執行官Mason Jappa表示,該報告通過依賴過時的挖礦硬件效率假設,過高估計了比特幣的能源消耗。
他指出,報告中使用的基本數據假設平均ASIC(應用專用集成電路)礦機的效率為22.15焦耳每太哈希(J/TH)。然而,更新的機型“比這更高效”。
甚至是2022年發布的Antminer S19 XP,“其效率為21瓦特每太哈希(W/TH)”,Jappa指出。無論如何,許多列出的比特幣礦機現在報告的平均效率低於20 W/TH,這表明實際的能源使用低於預估值。
ASIC是專門為更高效地挖掘比特幣而設計的硬件。比特幣挖礦的過程涉及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以驗證交易並將其添加到區塊鏈中。
這些ASIC執行這些計算的速度比圖形處理單元(GPU)或中央處理單元(CPU)快得多。
加密貨幣交易所CEX.io的首席執行官Oleksandr Lutskevych此前曾告訴Cryptonews,在過去十年中,像ASIC礦機這類挖礦硬件的能源效率提高了200到1000倍。
此外,大多數比特幣專用集成電路礦機據報導現在已經100%可回收。然而,基於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的比特幣區塊鏈挖礦仍然消耗大量電力,並被指責造成氣候損害。
可再生能源主導比特幣能源結構
Jappa表示,《Utilities Now》報告忽略了可再生能源在比特幣挖礦中的作用。“除了忽略可再生能源來源外,該報告還未考慮到兩個其他重要因素,”他說。
- 其中一個因素是比特幣礦工利用“滯留能源”——如天然氣等來源的過剩電力——這些電力本來會被浪費或點燃。
- 另一個因素是對電價的影響。Blockware首席執行官打趣道:“比特幣礦工的持續需求為能源生產商提供了財務激勵,使其投資更多的生產,實現更高效的規模經濟,從而降低零售消費者的電價。那麼,這樣的情況如何降低了零售電價呢?”
根據氣候科技投資者和環保活動家Daniel Batten的說法,比特幣“現在是全球最具可持續能源驅動的行業”,其中約58%的能源來自水力發電、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而這一比例在2020-2021年為33%。
Batten評論《Utilities Now》報告時表示,該研究“依賴於現在已經過時的數據”,並且“犯了將能源使用與環境損害混為一談的錯誤”。
“不僅這兩者並不相同,且比特幣使用能源的靈活性已經在15項同行評審的研究中顯示出強大的環境優勢,”他告訴Cryptonews,並補充道:
“將能源消耗與環境損害劃上等號,並忽視現在大量證據表明比特幣的正面環境外部效應,該報告提供的視角缺乏必要的細緻入微,並且對比特幣挖礦的了解不足,無法被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認真對待。”
Batten表示,該報告片面忽略了比特幣對環境的正面影響,比如縮短太陽能農場的投資回收期,穩定電力網,並減少垃圾填埋場的甲烷排放。
根據比特幣挖礦理事會(Bitcoin Mining Council)的數據,比特幣網絡的排放強度——即每單位消耗電力所釋放的碳排放量——在過去四年中下降了50%。這意味著每當有人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發送交易或將資產作為價值儲存時,他們都在“減少淨排放”,Batten在之前的訪問中向Cryptonews解釋道。
比特幣與傳統金融:更公正的比較?
或許最明顯的是,《Utilities Now》未能將比特幣的電力消耗與其直接顛覆的行業——傳統金融進行對比。
傳統金融依賴於龐大的基礎設施——如辦公樓、數據中心、ATM機——這些設施使用大量來自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的電力。而比特幣挖礦業務則可以遷移到擁有豐富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地區。
正如Blockware首席執行官Jappa所指出,誠實的分析應該比較比特幣與銀行系統或其他價值儲存資產(如黃金、房地產,甚至美國國債)的能源消耗。
“該報告從一開始就存在重大問題,因為它將能源使用框定為‘天生不好’,”Jappa告訴Cryptonews。
“批評能源的消耗和生產等同於批評人類生活本身。因此,這篇文章的前提應該完全被拒絕。”
他質疑該報告的結果的合法性,並表示作者展現了“反比特幣的偏見”。Jappa表示:
“即使你從能源消耗天生‘不好’的激進前提出發,那麼一個誠實的調查也不會將比特幣的能源消耗與隨意選取的國家進行比較,而是會將其與其他價值儲存資產的能源消耗進行比較。”
比特幣的電力消耗遠遠不及傳統銀行系統。根據加密學家Michel Khazzaka於2022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傳統銀行行業每年使用4,981太瓦時的電力——是比特幣的40倍。不過,這些數字並非一成不變。
來自加密公司Galaxy Digital的2022年報告顯示,銀行系統每年使用約264太瓦時的電力——是比特幣的三倍。
另一方面,根據一些報告,黃金挖掘行業在2023年消耗了265太瓦時的電力,這比比特幣挖礦所使用的電力還多兩倍。
Jappa和Batten都同意,能源使用本身並非天生不好,因為它推動了經濟增長和人類進步。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能源使用的好處是否值得其成本——以及各行業是否正在朝著可持續實踐邁進。
“比特幣的能源消耗及由此產生的排放並非在真空中發生,”Batten詳細解釋道。
“比特幣消除了更多排放密集型的行業:作為交易方式的銀行業,以及作為價值儲存的黃金。這就像聲稱‘電動車會產生排放’,卻忽略了它消除了依賴化石燃料的排放更為密集的技術。”他補充道。
《Utilities Now》未對Cryptonews的問題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