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根據 Statista 發表的名為《數字資產:市場數據和分析》的新報告,預計俄羅斯和美國將在加密貨幣的採用方面取得領先地位。
根據數據,到2027年,俄羅斯的加密貨幣用戶數量可能達到3850萬。這相當於2022年的1930萬加密貨幣用戶的年增長率為15%。這一百分比是報告中調查的所有國家或地區中最高的平均增長率。
這意味著俄羅斯的加密貨幣用戶總數將繼續超過英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等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
而在太平洋那一邊,美國在2022年記錄了驚人的5280萬加密貨幣用戶,這一數字超過了俄羅斯預計2027年的數字約37%。這表明這兩個曾經的冷戰對手在採用加密貨幣方面具有世界領先的規模。
然而,美國的採用率也將急劇增長,預計到2027年將近翻一番,達到1.022億用戶。總體而言,美國在2022年至2027年之間的年增長率為14%,與日本和歐洲的預測相符,但落後俄羅斯1%。
2022年,歐洲的加密貨幣用戶數量為1.015億,預計到2027年將增加到1.916億。
世界其他地區的加密貨幣採用將呈指數級增長。目前,除了美國和歐洲大陸之外的所有國家的總用戶數為2.917億。這一數字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到2027年達到7.293億。
加密貨幣、NFT還是DeFi?
有趣的一點是觀察NFT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用戶的受歡迎程度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毫無疑問,美國的NFT用戶比任何其他地區都要多,2022年有900萬NFT用戶。預計到2027年,這一數字將大幅增加到160萬。
然而,幾乎沒有其他地方像美國那樣重視NFT。最接近美國的競爭對手是俄羅斯,目前其NFT用戶數量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到2027年,俄羅斯的NFT持有人數量將翻一番,從30萬增加到60萬。
雖然人們認為美國是高速公路和麥當勞餐點的國度,但歐洲大陸在NFT和DeFi的使用指標上遠遠超過美國,盡管這與兩個地區的用戶總數成比例,歐洲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並預計到2027年將舒適地保持領先地位。
總的來說,這些數字對加密貨幣的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該報告強調,預計在監管後的風景中,代幣(可替換和不可替換)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將繼續是更廣泛的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生態系統中蓬勃發展的一部分。
監管如何推動俄羅斯的加密貨幣採用
這使我們談到了影響國家對加密貨幣態度以及其採用程度的一個關鍵領域,即監管。
因此,當我們考察背景時,理解俄羅斯在加密貨幣方面的領先地位應該是簡單的。新加坡研究公司 TrippleA 預估,到2021年初,約有1730萬俄羅斯人擁有加密貨幣,佔當時人口的12%。隨後一年增加了200萬。
在一個國家,有46%的互聯網用戶使用電子貨幣支付商品和服務,其中168億美元是在鏈上的,這些數字並不令人驚訝。
然而,俄羅斯的加密貨幣愛好者經歷了一段緊張的時期。克里姆林宮並不總是如此包容。2022年1月,俄羅斯央行發布了一份公開和行業諮詢文件,呼籲對加密貨幣進行嚴格監管,並在該領域實施了一系列禁令,包括礦業。隨著對烏克蘭的入侵,情況發生了變化。
現在,俄羅斯正在採取一種靈活的方式。本週,政府部長們一直在討論礦工提交的一項新草案,旨在將該活動視為一種創業形式。該法案得到了多位議員的支持,但尚未獲得工業和貿易部的最終批准。
但整體而言,俄羅斯政府對加密貨幣持保留態度。雖然加密貨幣為俄羅斯公民提供了一個幫助規避美國制裁的潛在途徑,但當局的精力卻轉向了數字盧布。
監管如何推動美國的加密貨幣採用
監管敘述也將繼續推動美國的採用,盡管原因是出於不同的政治和地緣政治原因。
美國目前的採用領域排名第一的是現貨比特幣 ETF 的敘述。ETF 是基金的投資工具,它們購買和持有比特幣,並在交易所上創建和銷售基金的股份。
由於ETF提供了一種受監管的方式,讓任何擁有證券帳戶的人都可以購買和持有比特幣以利用其潛在收益,因此該行業一直期望美國批准現貨比特幣 ETF,成為機構和家族辦公室採用加密貨幣的主要驅動力。
近年來,許多地區已經合法化了ETF,包括加拿大和歐洲。然而,美國ETF的前景看起來遙遠,因為負責批准ETF的監管機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自2021年主席加里·根斯勒上任以來,一直追求一個公開反加密的議程,並通過起訴業內多個行為者來實施監管。
去年,情況發生了變化。聯邦法院推翻了SEC對友好加密資產管理公司 Grayscale 申請將其比特幣信託轉換為ETF的裁決。法官裁定SEC的拒絕“武斷和草率”。
快進到2024年,SEC向該行業批准了11個現貨比特幣 ETF。這些ETF發行以來一直是最成功的ETF發行之一,迄今已經吸引了超過117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在華盛頓其他地方,一項由反加密立法者提出的提案引發了激烈的辯論,行業稱該提案對加密貨幣的報告要求過於嚴格。
總的來說,美國在監管明確性方面可能遠遠落後於歐盟和加拿大,但美國的加密貨幣信徒在短期內可能仍會在世界市場上保持主導地位。